稽亭紅曲:一粒米的華麗轉身昨日清晨,佛堂鎮(zhèn)稽亭村丁鼎根的家門口排起了長隊。不到半晌,丁鼎根家的紅曲便告售罄。從金華澧浦趕來購買紅曲的徐先生一口氣買了200斤,開心地對記者說:“稽亭紅曲色正味濃,是上好的釀酒原材料,我們當地人都知道這里的紅曲好。早就預訂好了,今天是來拿貨的。” 丁鼎根是佛堂鎮(zhèn)稽亭村土法制作紅曲的大戶,對紅曲制作工藝熟練而精通。丁鼎根告訴記者,上乘的紅曲,顏色純正且米粒酥松。制作紅曲時一般會選用不易黏連的早秈米,這樣做出來的紅曲才能粒粒分明。在把握好溫度和濕度的前提下,制曲師傅經過浸、蒸、發(fā)、洗、曬五道工序,2元一斤的早秈米便成了15元一斤還炙手可熱的紅曲。 稽亭村制作紅曲的歷史已長達200多年,村里每家每戶幾乎都會制作紅曲。目前,村里專業(yè)制作紅曲的農戶有20余戶,每年能賣出紅曲3000多擔,戶均年增收10余萬元。由于制作的紅曲品質上乘、貨真價實,稽亭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紅曲專業(yè)村。每到制曲時節(jié),村里“曲”香四溢,從安徽、麗水、臺州、金華等地趕來的采購商絡繹不絕,爭相購買!巴练ㄗ龅募t曲味道更正,更利于釀制好酒,但是供不應求。來得晚了,就要等下一批了。15元一斤的價格,值了!”徐先生說。 紅曲走俏,村民致富。在稽亭村,像丁鼎根這樣的制曲大戶不在少數,丁予興便是其中一員。自上世紀70年代開門制作紅曲至今,丁予興的“紅曲致富路”坎坷之中也孕育了希望。 “剛起步時,由于對濕度把握缺乏經驗,幾批紅曲都發(fā)生了霉變,蒙受了不小的經濟損失。”丁予興回憶道,“后來,我咨詢了村里有經驗的老師傅,又找到了當時縣里農技站的老師討教,最終掌握了紅曲的制作儲藏方法!庇捎诩夹g得法,丁予興家的紅曲生意越做越順,經濟效益可觀。丁予興表示:“從一粒米變?yōu)榧t曲,經濟產值翻了七八倍!今年,我家300余擔紅曲毛利潤近30萬元! 在不斷臻進土法工藝的同時,稽亭村的紅曲制作農戶們將目光投向了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科技,將科技興農理念深深植入了“一粒米”華麗轉身的背后,使科技成為稽亭紅曲又一層迷人的底色。 稽亭村黨支部書記丁國榮介紹,早在1994年,村民丁予章一家就通過與省級科研單位合作,試產成功了天然紅曲紅色素。這種紅色素提取自紅曲,在中醫(yī)學有活血消食,治療赤痢下重、經血阻滯的功效,藥用價值極高。每斤紅曲提取出來的紅色素價值更是高達100元以上,“一粒米”的價值更是翻了數十番。 一粒米的華麗轉身,帶動了整條紅曲副產品產業(yè)鏈,從而為稽亭村集體經濟帶來質的飛躍。在佛堂鎮(zhèn)黨委、政府的支持下,稽亭村自主開發(fā)了紅曲項目,注冊了“稽亭紅”商標。去年,村兩委整合零星用地,在村里建了約4000平方米的儲酒用地,附近釀酒廠紛紛前來租用,村集體經濟得以增長。 “今天,越來越多的稽亭村民因紅曲而致富,同時也在繼承發(fā)揚中,為之注入新的活力!”丁國榮表示。 |
GMT+8, 2025-5-11 15: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