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義,是金華市委常委、義烏市委書記葉幫銳在全市干部大會上提出的“六義”之一。 孝義,就是具有忠孝之德、急公好義!对鰪V賢文》中說:“千經(jīng)萬典,孝義為先”;儒家《孝經(jīng)》曰:“身體發(fā)膚,受之父母,孝之始也;立身行義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”可見,孝義是道德的核心,“百善孝為先”。 在我國歷史上,義烏人以孝義而名聞天下。據(jù)清嘉慶《義烏縣志》記載:“義烏為孝子過化之鄉(xiāng)。”烏傷縣名的由來,相傳“秦顏孝子氏,事親孝,葬親躬畚鍤,群烏銜土助之,喙為之傷,后旌其邑曰烏傷,曰烏孝,曰義烏,皆以孝子故”?梢姡瑸鮽灶仦跣行⒏刑斓墓适露妹,孝義為義烏建縣之源。 為紀念孝子顏烏感天動地的事跡,宋大觀四年(1110),知縣徐秉哲在孝子墓旁建亭,端平二年(1235),時任丞相的喬行簡(東陽人)以同鄉(xiāng)人名義上書朝廷,請求建孝子顏烏廟,得到理宗皇帝的同意,并賜“永慕廟”匾額一塊。此廟后人稱其為“孝子祠”。 “孝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,是漢字的母字,“老”之下一“子”,“子”緊貼“老”,代表晚輩對老人的扶持。父慈子孝,相親相愛,難怪《十三經(jīng)》中的《孝經(jīng)》把孝當作天經(jīng)地義的最高準則。 自漢武帝始,孝由家庭倫理延伸至社會和政治倫理,到李密《陳情表》時的晉武帝,更是強力推行這種倫理,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,由此遍布國中。當孝成為準則,就成了孝道,孝道是個延展概念,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,從一家,到兩家,到三家,到千萬家,如此升華為價值觀和對共同體的認同。 《孝經(jīng)》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經(jīng)典之一,它把孝的作用提到了無以復(fù)加的高度,如《開宗明義章》稱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!薄度耪隆贩Q:“夫孝,天之經(jīng)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!薄妒ブ握隆穭t說:“天地之性,人為貴。人之行,莫大于孝!倍腋鼮橹匾氖,孝與忠聯(lián)系在了一起,明確指出,孝開始于侍奉雙親,再經(jīng)過侍奉國君,最終達到建功立業(yè),也就是“以孝治天下”。 由此可見,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(yōu)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滲透于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倫理和實踐的各個方面,儒家倫理的基本原點就是“孝”,而其他倫理,諸如悌、忠、信都是從“孝”延伸出來的。 地處浙中的義烏,正由于有著“烏傷”“烏孝”等充滿濃郁孝文化特征的名稱,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,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。鄉(xiāng)鄰和睦、尊老愛幼、敦親尚孝,這些倫理道德代不乏人,且代代相因。誠如清嘉慶《義烏縣志》序中所說:夫孝為百行之原,作忠于斯,求忠于斯,事功、理學莫不根本于斯。故邑有孝子,而后如駱文忠抗辭討武,宗忠簡懇奏回鑾,王忠文秉節(jié)于諭梁,龔忠愍捐身于靖難,英風大節(jié),千古為昭。至若徐文清,黃文獻之理學,楊仆射、吳司寇之事功,本朝朱梅麓公之績著河防,金紫汾公之名高諫議,以及文人壯士、烈女貞姬,更仆未易悉,何莫非顏孝子有以開其原,而諸先正有以接其流哉? 因此證明,無論是為政者還是平民百姓,凡是有作為的,都緣于他們的血液中流淌著義烏的孝道文化。 實踐表明,自古至今,義烏人的忠與孝,比其他地方更勝一籌。在義烏大地上,古人以孝為天性,代代相傳;今人仍以孝為準則,視之為人倫道德的根本,視之為行為規(guī)范和做人的美德。 崇尚孝道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礎(chǔ),家庭是社會的細胞,是社會的基礎(chǔ),是幸福的發(fā)祥地。沒有家庭的和諧,就不會有社會的和諧!昂汀闭,睦也,包括和諧、和睦、和合、和善、祥和、中和等含義。蘊含著和以處眾、內(nèi)和外順等深刻的人生理念;“諧”者,相合也,強調(diào)順和、協(xié)調(diào)。只有講孝心,才能“家和萬事興”;只有崇孝道,才能“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。 由此可見,孝是不滅的火、長流的水、不老的山、未了的情。 過去,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,為了社會的穩(wěn)定,需要提倡孝;當今社會仍要提倡孝,孝是人之初的美好本能,是萬古長存的美德,是人類永恒的主題。 正由于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(yōu)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滲透于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倫理和實踐的各個方面,其中父慈、子孝、兄友、弟恭等理念蘊含著十分深刻的和諧意識,因而,在現(xiàn)階段,繼續(xù)倡導和睦、友愛、安定、團結(jié)的人倫美德,對于構(gòu)建和諧社會仍具有積極意義。 孝義文化的傳統(tǒng)必將在義烏代代相傳。 |
GMT+8, 2025-5-4 04: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