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孩子大聲嚷嚷“我討厭奶奶”,你是不是會很自然地批評他:“奶奶是長輩,你怎么能這么說呢?”接下來就是一頓教育。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,問他:“為什么呢?”他也許就會說,“因為奶奶更喜歡小弟弟,她都沒有抱我那么多次”。這樣,你是不是就不會怪他是個不懂規(guī)矩的“小惡棍”了?而他的不滿也會在這樣溫和的引導下很快過去。 對孩子的情緒和想法表示理解,大概是父母能做的最好的事情。 專家告訴我們,情緒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孩子,更容易得到快樂和健康,更愿意與別人合作,將來學習成績也會更好。而情緒理解的關鍵就在于父母應當毫無疑問、毫無指責地接受孩子的情緒,特別是他們的負面情緒。比如當孩子從幼兒園回來,氣鼓鼓地告訴你:“今天老師很兇很兇地批評我,弄得大家都笑我。”你不能說:“你又做錯什么了?”這時候的他最需要媽媽了解他的壞心情:“哦,那你當時一定尷尬極了! 無條件地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緒,并不等于縱容孩子,讓他為所欲為。 你可以理解他和小伙伴們玩得遲遲不肯回家吃飯的心情,也可以了解他滑冰時不愿被頭盔束縛,自由自在滑行的愿望。但是規(guī)則就是規(guī)則,尤其是涉及到安全問題時,你完全沒必要退讓。其實你大可放心,當你對孩子情緒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理解被他感受到時,他就會認為自己是被理解和尊重的,那么之后他也一定不那么愛找麻煩,要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合作而不是對抗。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在意自己的感覺,即使嬰兒也不例外。有研究表明,當小baby微笑地看著媽媽時,媽媽的目無表情一定會讓他立刻拉下臉來,并表現(xiàn)出失望的樣子。當孩子慢慢長大時,他更需要在父母的幫助下,學會觀察和處理自己的情緒。 既然父母對孩子情緒的感受如此重要,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,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最容易被怎樣的情緒問題困擾吧! |
GMT+8, 2025-5-14 16: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