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時不食”,乃國人之智慧。但無論是立秋的西瓜,還是冬至的雞湯,較之于秋天的螃蟹,都不過是意思意思而已。 萬象生活,莫負味蕾。吃蟹,吃蟹。 一 螃蟹屬甲殼類動物,殼厚扁平,頭部有兩支長鉗,另有八支腳爪,體態(tài)略呈梭形。 模樣如此丑陋,卻有一身嫩肉讓人嘴角流涎。而在不知這等兇橫之物實為美食之前,人類大抵是對其敬而遠之的。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“勇士”,魯迅先生說的。我們亦常常拿這話形容勇于改革的先行者,卻始終無法考證誰才是“第一個”。不過,可以確定的是,中國人吃蟹史至少有5000年。資料顯示,考古學家在對上海青浦的崧澤文化、杭州的良渚文化層發(fā)掘時,發(fā)現(xiàn)先民食用的廢棄物中,便有大量蟹鉗、蟹殼。 螃蟹味美,但古人食蟹的初衷卻是出于對螃蟹的憎恨。江南水潤,萬年之前便已種植水稻。其間,螃蟹披堅執(zhí)銳,橫行田里,啃咬稻稈。直到元朝,江南一帶還把這種“糟蹋”稱作“蟹厄”。高德基《平江記事》記載:“吳中蟹厄如蝗,平田皆滿,稻谷蕩盡,吳諺有蟹荒蟹亂之說,正謂此也! 稻谷乃五谷中的翹楚,多用于祭祀!盁o腸公子”率性禍害,噬我飯食,農(nóng)人豈有不恨之理?恨到極點,只能捕而食之,以泄心中之憤。 中國人喜歡虛構(gòu)各種傳說來演繹萬物來源,但此說并非坊間傳聞,更非筆者杜撰!抖Y記·月令》有言:“孟秋行冬令,則陰氣大勝,介蟲敗谷!编嵭⒎Q:“敗谷者稻蟹之屬”,謂蟹咬食稻而成災也。《月令》是關(guān)于歲時大事的文獻,它鄭重其事地提醒人們防范蟹災,可見蟹厄并非罕見之事。 吳越爭霸,越王得以雪恥,笑到了最后。個中原因,眾說紛紜。而《國語》記載的史實卻少人關(guān)注:有一天,越王勾踐召其謀臣范蠡問道:今吳國“稻蟹不遺種”,是否到了攻打它的時候?勾踐滅吳,人們常常贊其“臥薪嘗膽”。劇本《膽劍篇》亦寫了這個故事。 民以食為天。私下揣測,勾踐舔嘗豬膽,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。而在靠天吃飯的年代,螃蟹咬壞水稻,造成吳地糧食緊張,連種子都成了問題,無疑是給越國幫了一個天大的忙啊。 二 蟹災之記錄,元代以前還有,再晚就罕見了,蓋因嘴巴是個無底洞,人定勝蟹。 只不過,螃蟹生前橫行霸道,死于非命之后卻極盡哀榮,“食過螃蟹有菜無味”,吃蟹吃到這份上也算功德圓滿了。 蟹酒足一生。東晉末年,有一位名士叫畢卓,出任平南長官,在江南魚米之鄉(xiāng),遍嘗魚蝦蟹鰲,唯傾倒于螃蟹。他津津樂道地說:“右手持酒杯,左手持蟹螯,拍浮酒池中,便足了一生。”那持螯舉觴之態(tài),疏狂暈乎之狀,逐為我國最早的食蟹名家。 嗜蟹癡如命。清代戲劇家李漁是金華蘭溪鄉(xiāng)賢,嗜蟹如命,故有“蟹仙”之譽——蟹出則每日食蟹;過了蟹期,取甕中醉蟹過癮;醉蟹盡,則念著、盼著、等著。他說:“螃蟹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,至其可嗜、可甘與不可忘之故,則絕口不能形容之。”有一年,李漁居于嘉興平湖,因無錢買蟹而嘆息,好友何縣令聽聞之后,及時送去蟹與酒,他大喜過望,賦詩一首:“人去呼童滌釜塵,蒸豚煮蟹開芳樽。豪飲酣歌還大嚼,貧兒今日忽辭貧! 以蟹示身份。清朝同治年間,兩江總督張之洞微服私訪于民間。一日,松江知府壽辰,張之洞替人前往。席間,賓主讓座,張卻毫不客氣地坐上首席。知府不悅,指著席上的松江名菜鱸魚道:“鱸魚四鰓,獨占松江一府。”張聽罷,亦指著席上的螃蟹說:“螃蟹八足,橫行天下九州!敝勓,料定此人來歷不凡,忙向席間縉紳打聽。當被告知是兩江總督張之洞時,大驚失色,急忙叩頭請罪。 蟹饌助情調(diào)。“吃遍天下百樣菜,不抵水中一只蟹!碧拼娙似と招菰來灒骸拔从螠婧T缰,有骨還從肉中生。莫道無心畏雷電,海龍王處也橫行!比姴惶嵋粋“蟹”字,卻將蟹之形態(tài)勾勒得惟妙惟肖。持蟹賞菊,把酒喚蟹,歷來被人們視為至樂。詩人李白在《月下獨酌》中曰:“蟹螯即金液,糟丘是蓬萊。且須飲美酒,乘月醉高臺!睂⑵沸贰①p月、醉酒之樂與蓬萊仙境相提并論,足見閑情逸趣。詩人陸游吟曰:“蟹黃旋擘饞涎墮,酒淥初傾老眼明。”持蟹飲酒的饞相,高興得昏眼頓時明亮了。明末清初的吃蟹名家張岱認為:“食品不加鹽醋而五味全者,無他,乃蟹。”他在《陶庵夢憶》中寫道:“河蟹十月與稻谷俱肥,殼如盤大,而紫蟹巨如拳,小腳肉出,掀起殼,膏膩不散,甘腴雖八珍不及。”清代文人袁枚也在《隨園食單》里說:“蟹宜獨食,不宜搭配他物。最好以淡鹽湯煮熟,自剝自食為妙。蒸者味雖全,而失之太淡。”更為世人所樂道的,是文學家曹雪芹著《紅樓夢》第三十八回中的蟹宴,極富雅趣,食蟹之法,即使今天仍可采用。 古人吃蟹,有“文吃”“武吃”之說!拔某浴笔侵竷(yōu)雅地細嘗慢品,消磨愜意時光;“武吃”則指不講章法的粗糙剝食。為迎合吃蟹雅好,古人還特地發(fā)明了許多輔助工具,俗稱“蟹八件”。 三 我國蟹類有800余種,其中螃蟹最為著名。而螃蟹又可分為兩種:海水蟹和淡水蟹。海水蟹主要有梭子蟹和青蟹,淡水蟹則有江蟹、河蟹和湖蟹。 河蟹大多盛產(chǎn)于中秋前后,因為準備過冬,只只體態(tài)豐盈,俗稱“膏蟹”。若論品質(zhì),江蟹勝于海蟹,湖蟹又勝于江蟹。清人李斗在《揚州畫舫錄》中說:“蟹自湖至者為湖蟹,自淮至者為淮蟹;葱反蠖兜沸《逗,故品蟹者以湖蟹為勝! 前文《國語》所言造成吳國糧荒的蟹種,應是湖蟹無疑。因為蘇南歷來是湖蟹的重要產(chǎn)地——太湖之“太湖蟹”,陽澄湖之“大閘蟹”,吳江汾湖之“紫臍蟹”,昆山蔚洲之“蔚遲蟹”,常熟潭塘之“金爪蟹”。其中,以紫臍的吳江汾湖蟹最為有名,曾與松江四鰓鱸魚并列“江南美品”。 蟹之鮮美,取決于水質(zhì)。無論何地,當自然環(huán)境蒙難,蟹也沉淪。 蘭江位于錢塘江上游,是金華江的末梢神經(jīng)。早年,蘭江水質(zhì)也曾有不良記錄,但隨著近年流域治理的持續(xù)進行,就連長江刀魚也頻頻洄游蘭江。 刀魚是蘭江水質(zhì)的最佳試劑。在追蹤“刀魚洄游”這一新聞事件時,我曾專訪蘭溪水利專家,還順便聊起蘭江蟹品質(zhì)之所以不輸吳地大閘蟹之原因:江底覆蓋著青紫泥土壤,微量元素豐富,此乃其一;其二,蘭江是湍急的流性水域,江蟹運動量大,肌肉氨基酸含量很高;其三,蘭江屬于錢塘江潮起潮落的尾端湖泊,螃蟹食餌豐盈。 蘭江蟹呈青灰色,臍部飽滿、雪白,蟹螯蟹腳堅硬結(jié)實,一只足足有三四兩。蒸熟之后,“兩螯盛貯白瓊瑤,半殼微含紅瑪瑙!保ㄔ罹S楨)打開外殼,蟹黃似金黃,蟹膏如玉白。 四 中國是螃蟹的故鄉(xiāng)。翻看典籍,人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國人識蟹吃蟹始于江南水鄉(xiāng)。唐宋之后,食蟹之風才漸漸北移。宋朝孟元老在《東京夢華錄》中說,北宋時期,皇宮中已把吃螃蟹當成了日常之事。 螃蟹腳長,北起鴨綠江,南至珠江,甚至到達遠離長江口一千多公里的湖北省沙市,都能見到其蹤跡。但產(chǎn)量最多的,還是長江下游。 螃蟹漂洋過海,“禍害”歐美,則純粹是個意外的“歷史遺留”問題。 據(jù)資料介紹,100多年前的清代,中國特產(chǎn)茶葉和瓷器通過商船進入歐洲。為了增強穩(wěn)定性,船底蓄滿了直接從長江抽取的壓艙水,大閘蟹苗就這樣“偷渡”進了泰晤士河,后又“流竄”到歐洲其他國家。因為大閘蟹在歐洲沒有天敵,逐漸被當?shù)匾暈槠茐纳鷳B(tài)的“害蟲”。 2009年,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專門立項研究,發(fā)現(xiàn)大閘蟹居然是中國和東南亞人民的佳肴,于是提議人們張嘴吃掉它們,可是英國人既不會做也不愛吃,標價5鎊(約合人民幣50元)的大閘蟹在超市半價促銷也少人問津。 萬不得已,歐洲人只得將其捕獲,爾后用壓路機碾碎制成飼料或有機肥。對中國老饕而言,此舉無異于“焚琴煮鶴”,可惜可嘆! |
GMT+8, 2025-5-14 14:10